新聞資訊
news渤海灣北岸的海風裹挾著咸濕氣息,掠過徐大堡核電站3號機組施工現場。暮色中,220千伏升壓站的鋼架在夕陽下勾勒出冷峻的輪廓,混凝土泵車的轟鳴與鋼筋碰撞聲交織成工業交響。一位頭戴安全帽的工地代表正蹲在管道支架旁,用卷尺反復丈量焊縫間距,圖紙在膝頭被海風掀起一角,上面密布的紅色修改痕跡與現場橙黃色的警示標線遙相呼應。這是中國能建東北院工代團隊的日常縮影——當設計藍圖遇見現實工地,他們用腳步丈量每一寸土地,用指尖校準每一處誤差,讓“大國重器”的根基在渤海之濱穩穩筑牢。
北境核電:戰略工程的使命擔當
徐大堡核電站坐落于遼寧省葫蘆島市興城市徐大堡鎮,地處渤海灣北岸的遼西走廊西端,是我國緯度最高的核電站。這里北依燕山余脈,南鄰渤海遼東灣。廠區南側直面開闊海域,潮汐規律的渤海為機組冷卻提供了水源。獨特的地理與氣候條件,為核電建設提供了天然優勢。
徐大堡核電站是東北地區布局的關鍵能源項目,是遼寧省“十四五”期間單體投資規模最大的清潔能源項目之一,同時也是中俄兩國在核能領域的合作項目。該項目單機容量達到百萬千瓦級,共規劃建設6臺機組,總投資高達1400億元,建成后每年可提供約540億千瓦時的清潔能源。徐大堡核電站項目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,不僅關乎國家能源安全、低碳發展和東北振興,也承載著區域發展的期望,更是中俄高水平戰略合作的典范。
目前,徐大堡核電站項目的建設面臨核安全標準嚴苛、設計精度要求毫米級、多專業接口協調繁瑣等多重挑戰。作為常規島設計與技術服務主力,東北院派駐的現場工代團隊,以“駐扎一線、服務全程”的堅守,成為連接設計藍圖與工程實體的關鍵紐帶。
匠心堅守:工代團隊的晝夜征程
對于設計工作來說,往往是在理論與實踐之間不斷建立鏈接的過程。電腦里的模型總是與圖紙上的尺寸完美對應,每一個構件都乖巧地待在它該在的位置??傻搅爽F場,實際情況總是沒有那么圓滿——鋼筋會偏移,混凝土會收縮,焊縫會變形,還有許多平時考慮不到的誤差。這些看似都是小問題,可到了工地現場就成了施工的一個個阻礙,讓項目開工的那段日子充滿了挑戰。然而,正是克服了這些看似細枝末節的困難,項目才得以穩步推進。如今,項目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回望過去,這背后,正是無數人直面問題、解決問題的努力成果。
在徐大堡核電站3號機組項目現場,東北院的工地代表們展現了高度的責任感和專業精神。他們面對復雜的環境和嚴苛的技術挑戰,沖鋒在前,勇挑重擔,這不僅是口號,而是融入到他們日常工作的點滴中。正如熱機工代所說,“圖紙上的完美模型,到了現場就得‘接地氣’。”他們深知核電站安全穩定的重要性,幾毫米的偏差都可能帶來安全隱患。因此,他們就像技藝精湛的“修補匠”,深入現場,與工人師傅交流,一遍遍修改、調整、優化設計。這不僅僅是簡單的修補,更是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。在施工現場,他們經常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挑戰:鋼筋的排布需要同時滿足結構要求和工人的操作空間;管道的走向既要符合工藝流程,又要兼顧后期檢修的便利;一個看似簡單的支架也需要反復核算承載能力,確保萬無一失。在普通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幾毫米偏差,對他們來說可能意味著一道焊縫的返工、一個支架的重做,甚至是一張圖紙的推倒重來。正是這種對細節近乎苛刻的嚴謹態度,將“萬無一失”的安全理念落實到每一個環節,為核電站60年的設計運行壽命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紅色引擎:黨建引領的攻堅力量
東北院現場工代以黨員為骨干,成立了黨員突擊隊,以“黨建+生產”模式激活攻堅動能。為了深入貫徹落實“安全第一、預防為主、綜合治理”的方針,突擊隊開展了相關安全教育活動,確保安全生產;為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,提高技能水平,組織隊員們開展“以賽促學、以賽促練、以賽促干”為主題的技能比武大賽;為推進設計文件及時固化,黨員示范引領,集中優勢資源,實現重點突破,為后續施工創造條件。通過這些活動,現場工代們不僅增強了團隊的凝聚力,還為項目的順利推進提供了強大的思想保障和組織保障。
工代們的日常軌跡濃縮為“生活區-辦公室-施工現場”三點一線。遠離城市的封閉環境中,商業配套匱乏、業余生活單調,但他們以“5+2”“白加黑”的工作節奏對沖寂寞——深夜處理技術咨詢、周末修訂施工方案是常態,甚至在接到現場緊急電話時,需即刻從宿舍奔赴廠房解決突發問題。 面對家人牽掛,他們總以“一切都好”輕描淡寫工作艱辛:混凝土泵車的轟鳴取代了城市喧囂,鋼筋水泥的輪廓成為窗外風景,唯有通過電話傳遞對“小家”的思念,將鄉愁轉化為建設“大國重器”的動力。夕陽下漸次成型的廠房、平穩運轉的設備、排列整齊的管道,便是他們慰藉心靈的“軍功章”。
大國重器背后的無聲脊梁,當聚光燈聚焦于核電站拔地而起的壯觀圖景時,工代們無數次深夜伏案的身影、翻遍百冊圖紙的執著、往返現場與辦公室的奔波,都化作支撐“大國重器”的基石。他們用東北院“首創、求真、進取、團結、傳承”的精神,在遼西北境書寫著新時代建設者的答卷——每一根鋼筋的精準定位,每一道焊縫的嚴密咬合,最終都將轉化為點亮萬家的清潔電力,讓“匠心筑基”的誓言在渤海之濱永恒回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