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資訊
news6月16日,由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投資建設的和襄高速六安段全線最長隧道——大別山隧道實現雙幅貫通。標志著橫跨安徽、河南兩省的和襄高速關鍵控制性工程取得重大突破,實現了皖豫兩省路段的精準“合龍”,較原計劃提前了4個月。
創新驅動:科技賦能打造安全隧道
作為省界特長隧道,大別山隧道全長6592.8米,其中安徽段4312.57米,河南段2280.2米。其地處大別山腹地,地質構造極其復雜、施工難度大、技術要求高,Ⅴ級圍巖分布廣,隧道穿越5條斷層破碎帶,進口處淺埋段長,洞徑范圍內穿越強風化花崗巖層,該類巖體極破碎,巖質極軟,涌水風險高,施工難度和風險巨大。項目建設團隊創新采用“超前地質預報+動態設計施工”一體化技術,人材機等資源要素協同高效,引入智能監控與預警系統等數字化手段,并應用成套液壓仰拱棧橋、電動掛布臺車等先進設備,顯著提升工效25%,單循環作業時間縮短2小時,最終達成“零事故、零傷亡”的安全目標。
生態優先:綠色建造守護“綠水青山”
為最大限度保護大別山生態紅線,項目公司與武漢理工大學和中交公規院隧道所合作,開展綠色低碳技術研究。在洞口設置了40米長的明洞,有效減少了邊仰坡開挖防護工程量,合理規避了淺埋段開挖安全風險,大大提高了進洞前的施工效率。通過對花崗巖隧道洞渣的資源化利用,提煉出90萬噸再生骨料用于軟基換填、盲溝鋪設、路床填筑、水穩料和混凝土生產等,既節約了成本,又減少了棄土用地,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。中國能建葛洲壩交投和襄公司副總經理李宗耀表示:“這條隧道不僅是交通動脈,更是資源循環利用和生態保護的示范工程。”
惠民連心:打通發展“最后一公里”
作為安徽省“十四五”重點交通項目,和襄高速六安段的建成將徹底結束沿線5個山區鄉鎮“無高速”的歷史。隧道貫通當日,家住金寨縣湯家匯鎮泗道河村村民王大爺激動地說:“我們村緊鄰河南,以前去最近的河南商城縣城要翻越好幾座山,現在隧道通了,高速即將通車,穿過隧道20分鐘就能到商城,省下40分鐘,外地游客來大別山看紅色景點、買山貨更加方便了,六安的茶葉、石斛等也能直達河南、賣向全國。我們日子也更有盼頭了。”
從2023年7月開始進洞施工,到今天實現雙幅貫通,和襄高速建設者用690多個日夜書寫了“向地下要空間、向山河要通途”的壯麗篇章。這條隧道的貫通不僅是技術的勝利,更是“人民交通為人民”理念的生動實踐。
“當前,距離年底通車目標已不足6個月。”中國能建葛洲壩交投和襄公司執行董事、總經理魏志新表示,“我們將迎難而上,攻堅克難,搶抓一切有利時機,利用一切有利條件,進一步加壓加碼加力,剛性落實施工計劃,強化資源配置,狠抓安全、質量和環保管理,苦練內功,挖潛增效,以‘拼’的意識、‘搶’的狀態、‘實’的作風,全力以赴,確保年底通車目標務期必成。”
和襄高速六安段項目是六安有史以來建設里程最長、投資額最大的單體項目,也是六安市自行建設的第一條高速公路項目。項目建成后,將對進一步完善六安市綜合立體交通網,等高對接長三角,融入合肥、武漢都市圈,密切省際、市際間經濟文化交流,助推大別山革命老區綠色振興趕超發展戰略具有里程碑意義。